我院張益教授團隊在中科院一區(qū)期刊發(fā)表重要研究成果
5月20日,我院張益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揭示了伏隔核多巴胺D1受體神經元-腹側蒼白球通路調控小鼠七氟醚麻醉過程,研究成果“Dopamine D1-receptor-expressing pathway from the nucleus accumbens to ventral pallidum mediated sevoflurane anesthesia in mice”在國際期刊《CNS Neuroscience & Therapeutics》(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神經科學與治療學)以研究長文(original research)形式發(fā)表。(該期刊在神經科學期刊中排名44/275,藥理學與藥劑學期刊中排名31/279,影響因子7.035,中科院1區(qū),為TOP期刊)
全身麻醉已廣泛應用于臨床,但其導致意識消失和恢復的機制仍未明確。眾多研究表明,全身麻醉藥誘導的可逆性意識消失可能與睡眠-覺醒系統(tǒng)相關。該課題組前期研究發(fā)現微注射多巴胺受體1(D1R)激動劑到睡眠覺醒核團伏隔核(nucleus accumbens, NAc)可促進異氟醚麻醉小鼠的蘇醒;在七氟醚麻醉誘導和維持期間,NAc細胞外多巴胺遞質濃度明顯降低,表明NAc的多巴胺遞質及其受體在麻醉中發(fā)揮作用。然而伏隔核表達多巴胺D1R受體神經元(NAcD1R神經元)在麻醉中的作用及其下游調控機制仍然未知。本研究利用光纖鈣信號、光遺傳學、神經遞質探針以及免疫熒光染色等技術發(fā)現,七氟醚可抑制NAcD1R神經元活性及其在腹側蒼白球(ventral pallidum, VP)投射神經元的活性,同時發(fā)現在七氟醚麻醉下NAcD1R和VP神經元中c-Fos(神經元活性的標志物)表達下降。光遺傳學激活/抑制NAcD1R神經元及其在VP的投射末梢,發(fā)現光激活后可加速小鼠七氟醚麻醉蘇醒,腦電圖慢波活動減少,麻醉維持期腦電爆發(fā)性抑制率也較對照組降低,光抑制后產生相反的效應。此外,檢測到在七氟醚麻醉誘導期間VP細胞外GABA遞質水平下降,麻醉蘇醒期GABA遞質濃度上升。該研究闡述了NAcD1R-VP通路在調節(jié)七氟醚麻醉中重要作用,且其可能與調控VP細胞外GABA遞質水平相關。研究成果為全身麻醉作用機制研究及新型全身麻醉藥物的研發(fā)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,也有助于研究臨床麻醉蘇醒延遲等相關并發(fā)癥,為助力高質量臨床麻醉工作提供新的動力。
我院麻醉科張潔主治醫(yī)師、麻醉學研究生彭儀婷為共同第一作者,麻醉科張益教授為通訊作者。該研究得到了遵義醫(yī)科大學張宇教授、劉程曦博士以及我院麻醉科袁城棟博士等協助,同時有賴于遵義醫(yī)科大學教育部麻醉與器官保護重點實驗室(培育建設)及貴州省麻醉與器官保護基礎研究重點實驗室大力支持。本項目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。
文章鏈接:https://doi.org/10.1111/cns.14267
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